近日,韩国全南国立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Hyungwoo Kim 教授团队,在国际权威期刊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& Engineering》发表一项创新成果 —— 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深共熔溶剂(DES)的刺激响应型热固性胶粘剂,这种胶粘剂不仅粘结强度高,还能在痕量氟化物触发下实现 “按需脱粘”,为复合材料回收、环保胶粘剂发展提供了新方向。
DOI: 10.1021/acssuschemeng.2c04246
重要概念:深共熔溶剂(Deep Eutectic Solvents, DES) 被定义为一类由氢键供体(Hydrogen Bond Donor, HBD) 与氢键受体(Hydrogen Bond Acceptor, HBA) 按特定比例混合形成的低共熔混合物,其核心特征是混合物的熔点显著低于两种组分单独存在时的熔点,且具备与离子液体(ILs)相似的优良特性(如良好热稳定性、高粘度、低蒸气压),同时克服了离子液体合成复杂、成本高的局限。
1)自牺牲型氢键供体(Self-Immolative HBDs)的合成
将圆底烧瓶使用丙烷喷灯灼烧干燥后备用。向烧瓶中加入化合物 1(750 mg,2.66 mmol,1.00 当量)与无水二氯甲烷(DCM)(30 mL),冷却至 0℃后,在磁力搅拌下依次向 DCM 溶液中滴加烯丙基异氰酸酯(0.705 mL,7.97 mmol,3.00 当量)与二月桂酸二丁基锡(DBTL;16 μL,0.027 mmol,0.01 当量)。混合物在 0℃下搅拌 1 小时后升温至室温,继续搅拌 24 小时;随后在减压条件下浓缩反应混合物,通过快速柱层析(洗脱剂为正己烷中含 15% 乙酸乙酯)纯化,得到白色粉末状目标产物(982 mg,2.19 mmol,产率 82%)。该产物的红外光谱(IR,cm⁻¹)数据为:3306、2932、1714、1693、1517、1465、1370、1240、1151;¹H NMR(400 MHz,CDCl₃,δ ppm):7.11(s,2H),5.89-5.81(m,2H),5.21(d,2H,J=17.04 Hz),5.14(d,2H,J=10.28 Hz),5.10(s,4H),4.80(br s,2H),3.84(m,4H),2.29(s,3H),1.03(s,9H),0.19(s,6H);¹³C NMR(100 MHz,CDCl₃,δ ppm):156.26、148.61、134.45、130.98、130.19、127.12、115.79、62.11、43.33、25.85、20.49、18.53、-3.86;高分辨质谱(TOF MS FD+):C₂₃H₃₆N₂O₅Si(M⁺)理论值 448.23880 m/z,实测值 448.23823 m/z。
将氢键供体(HBD)与氢键受体(HBA)在无溶剂条件下按不同摩尔比混合,通过温和加热至形成均一溶液,即得到 DES 混合物。实验所用试剂用量为:HBD(334 mg,0.74 mmol,1.0 当量)与 HBA(105 mg,0.37 mmol,0.5 当量),HBD 与 HBA 的摩尔比为 2:1。
向 DES 混合物(439 mg)中加入四官能交联剂 [即季戊四醇四 (3 - 巯基丙酸酯)](228 mg,0.47 mmol;硫醇与端烯烃的摩尔比为 1:1)及光引发剂 Irgacure 2959 [即 2 - 羟基 - 4'-(2 - 羟基乙氧基)-2 - 甲基苯丙酮](1.7 mg,0.01 mmol,占 DES 组分的 0.4 mol%)。搅拌混合后,将反应混合物(0.55 mL)置于石英板之间(表面积为 5×5 cm²),在紫外线(波长 350~400 nm)照射下进行光聚合 4 分钟,得到透明的热固性材料(厚度为 0.15 mm),产率接近定量。
图1. (a) 深共熔溶剂(DES)基热固性材料形成过程的示意图:(上)两种可聚合粉末组分(即氢键供体 HBD 与氢键受体 HBA)的化学结构及照片,二者混合后形成 DES;(中)基于分子内或分子间相互作用,通过原位聚合形成 DES 基热固性材料;(下)热固性材料响应外部刺激后的特异性降解。(b) HBD、DES 及最终热固性材料的合成路径。试剂与反应条件:(i) 烯丙基异氰酸酯,0℃,二月桂酸二丁基锡(DBTL),二氯甲烷(产率 82%);(ii) 50℃温和加热混合;(iii) 光引发剂 Irgacure 2959,室温紫外线照射。所用交联剂及对照组分 2、3 的化学结构标注于底部。
图2. (a) 氢键供体(HBD)与氢键受体(HBA)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深共熔溶剂(DES)的外观图。(b) 氢键受体 HBA(灰色)、1:3 HBD/HBA(灰色虚线)、DES(黑色)、7:1 HBD/HBA(蓝色虚线)及 HBD(蓝色)的差示扫描量热(DSC)图谱,升温速率为 10℃/min。(c) HBD(蓝色)、HBA(灰色)、DES(浓度 1.3 g/mL;黑色)及 DES 经 DMSO-d₆稀释后(浓度 13 mg/mL;红色)的叠加氢核磁共振(¹H NMR)谱图。红色标注的特征峰(a-e)的化学位移变化用虚线标注。(d,e) 热固性材料的动态力学分析(DMA)测试结果:(d) 存储模量(黑色)与损耗因子(tan δ;橙色)随温度的变化;(e) 存储模量(黑色)与损耗模量(橙色)随频率的变化。
图3. (a)(上)氢键供体(HBD)响应氟化物的自牺牲行为示意图(下)。25℃下,HBD(25 mM,溶于 CD₃OD)暴露于 2.0 当量氟化铯(CsF)后不同时间的氢核磁共振(¹H NMR)谱图。(b) 通过 ¹H NMR 光谱监测的 HBD 自牺牲动力学曲线。插图为采用伪一级动力学模型估算的 HBD 浓度对时间的对数图。(c) 热固性材料在氟化铯(CsF)触发降解前后的拉伸应力 - 应变曲线(降解后为灰色花纹线,降解前为灰色实线)。插图为测试过程中获取的热固性材料照片。(d) 热固性材料在甲醇中暴露于不同浓度氟化铯(0.01 M,天蓝色;0.1 M,紫色;1 M,黑色)后,其韧性值的变化。插图为降解测试过程中杨氏模量的变化。
图4. (a)(左)用热固性材料粘结两块玻璃形成的接头(胶粘剂层用黄色虚线标注)悬挂 2 kg 哑铃的照片。(右)在不同基材上测试的粘结接头拉伸剪切强度(黑色实线)。作为对比,标注商用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强度值(花纹线)。(b) 单搭接粘结接头在甲醇中暴露于 0.1 M 氟化铯(CsF)后,其载荷 - 位移曲线的变化。插图为测试示意图。(c) 胶粘剂在甲醇中暴露于不同浓度氟化铯(0.01 M,天蓝色;0.1 M,紫色;1 M,黑色)后,其拉伸剪切强度的变化。虚线为无氟化铯的对照实验。
图5. (a) 复合材料结构的示意图。(b,c) 玻璃、铜板、PET 膜与纸组成的层压复合材料照片(b,侧视图;c,三个重复样品)。各层通过热固性材料粘结;层压材料整体尺寸:2.5×1.3×0.6 cm³。(d,e) 三个层压样品在含 0.1 M 氟化物的甲醇中经氟化物触发脱粘后的照片,以及 (e) 三个使用商用胶粘剂的对照层压样品在相同脱粘条件下的照片。
基于深共熔溶剂(DES)的刺激响应型热固性材料的大分子设计方案。该低共熔混合物由两种功能单体组成:一种是兼具自牺牲特性与氢键供体功能的单体,另一种是含溴化季铵盐基团、可作为氢键受体的单体。二者混合后可共同实现室温熔融特性,且每种单体上连接的烯烃基团能够实现原位无溶剂聚合,进而形成可脱粘的胶粘剂。
该胶粘剂对多种基材的粘结强度可与商用胶粘剂媲美;此外,自牺牲单元使热固性材料能响应特定刺激发生触发式降解,最终实现选择性脱粘。基于这一特性,我们成功制备出七层结构的层压复合材料,并在温和条件下利用痕量氟化物触发其完全脱粘。
我们认为,这一设计理念可进一步拓展至更多实际应用场景,例如涂层、膜材料或生物相关器件等 —— 这类材料在接触时空信号或生理信号时,能够便捷且彻底地实现可移除性。